2020年,学校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及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做好艺术教育相关工作,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各项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2020年,学校开设了28门美育课程,其中《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为全校性本科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为选修课;《医学美术应用》《美术概论》《抽象艺术学》《音乐审美心理分析》与《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等25门为网络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乐理、声乐、合唱与指挥、美术、器乐、地方戏曲、艺术理论、艺术设计、文学、古今中外美术作品鉴赏等方面,较好的满足了学生在美育学习上多元化的需求。
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人文艺术教研室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4名,兼职教师1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4人。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相关培训:1名教师参加由中国美育网主办的“核心素养与信息时代的音乐教育”在线讲座;1名教师参加由中国美育网主办的“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在线讲座。
三、艺术教育设备设施建设情况
学校有艺术教育教室3间,其中音乐教室1间、绘画教室2间。音乐教室配有钢琴1架,音响设备一套,“网络系统”大屏幕投影机,能够较好地满足音乐教学需要;绘画教室配备画架及画板、教学用石膏像、道具若干。另外,学校为学生社团提供开展相关活动的场所,为开展学生艺术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课外艺术活动组织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目前,全校各类学生社团40个,开展活动330余场,吸引约38000人次参与活动。乐器协会、书画协会、巧手创艺协会、运动舞蹈协会、摄影协会、大学生艺术团、嘭啪舞社、TNT舞团、GSY舞团等学生艺术社团,开展了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剪纸及手工作坊等艺术活动120场,参与人数8200人次。各社团参与学校隆重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迎新生文艺晚会;“心怀仁爱·知行合一”仁爱情景剧大赛;新生合唱艺术节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艺术团不仅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青年风采,更是饱含着赣医学子对新时代美好的憧憬、对追逐青春梦想的强大自信。大学生艺术团一直致力于为学校文化活动提供优质的艺术类活动资源,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更致力于为校内艺术人才搭建提升与展示自己的广阔的舞台。
“医学美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医学科学为创作源泉,以美术技巧为手段的一种绘画形式,使枯燥、抽象、难懂的医学理论变成生动活泼有艺术魅力的形象。近几年,结合医学院校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将医学专业与美术绘画紧密结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组织开展“医生艺事”人体解剖学绘画大赛,目前大赛已经成功举办4届,深受学生喜爱,已成为我校一项特色文化活动。《中国日报网》《新浪网》《江西卫视》等新闻媒体,分别刊登和播报了我校开展此项活动情况,并受到一致好评。
“三个文明”增强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开展了“三个文明”建设活动。近几年学校大力推行寝室文明、课堂文明和礼仪文明建设,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构筑了一道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点赞。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得到很大提高,自律习惯的养成逐渐形成。《江西日报》《信息日报》《学习强国》等新闻媒体,分别报道我校“三个文明”建设活动情况,对我校坚持立德树人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以美育人,体验新时代美育精神
(一)“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以美育人,传承崇高的红医精神。学校创建了国内首家陈列展示、宣传研究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的专题性院校博物馆——红色卫生史博物馆。馆内共展出各类红色卫生史图片资料与文物展品近1500件,展出的每一段史料、每一件文物、每一个红医故事,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博物馆自2016年建成开馆以来,共接待了校内外2万多人次前来参观,为红医精神的传承和德技双馨良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二)“人体生命科学馆”——以美育人,体现医学人体之美。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建成是我校“五大工程”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该馆以“生命、科学、健康”为主题,以“生命之初”“生命之本”“生命之光”三个主模块展区组成。馆内通过五彩缤纷的灌注标本清晰、细致,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人体动静脉和血管的同时,融入了良好的视觉赏析效果,体现当代医学科技与人体艺术的完美结合。科学馆是师生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科普场所。
(三)“石文化展示馆”——以美育人,培养学生以石铸医。学校将传统文化引入美育实践,建设石文化展示馆,打造美育科普教育基地。学生从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美育和传统文化熏陶,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中国观赏石协会创会会长寿嘉华、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李永海等领导、专家,寄语全校师生:“以美育人,以石铸医”。
(四)“浸润行动”——以美育人,培养时代新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弘扬美育精神。近几年,人文艺术教研室发挥专业教师特长,赴会昌县小密乡罗田小学开展美育浸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上音乐课、美术课,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对美的表达,为教育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校重视美育教育工作,成立赣南医学院美育科普教育基地;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育教学成果展,并获全国高校美育教育先进单位、2020全国高校美育教育优异成果奖、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探索与创新先进单位;艺术教研室教师参赛的作品在2020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育教学成果展中获优秀组织教师奖1项,论文一等奖1项,教师作品一等奖6项;获2018年江西省美育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公共艺术教育项目大学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疫情期间人文艺术教研室创作的歌曲《红医精神托起明天的太阳》,受到专家及师生的一致好评,并获2020年江西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优秀抗疫艺术作品奖。
六、面临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需进一步改善艺术活动场地。在美育工作中,有些艺术活动对于场地的需求量较大。学校学生活动排练场地的问题较突出,亟需进一步改造升级。以艺术展馆为依托建设美育资源平台,设置艺术展览馆,完善展馆的设施。
(二)需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医学院校美育改革,应该建立完善的美育体系,做出特色。增设《大学美育》必修课程及其他美育选修课程,将地方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民间工艺文化等融入美育校本课程,进入课堂。
(三)需进一步融入美育课程思政。教师要在美育课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发挥了美育的特殊作用,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构筑起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达到全程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