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更名大学等工作,不断深化艺术教学改革,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现将我校艺术教育年度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内涵建设
坚持以理论学习为主导,不断提升艺术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一是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要求,人文艺术教研室组织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到江西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二是业务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一流课程建设与申报专题学习培训、第三批一流课程申报认定工作坊暨“金课”建设培训、暑期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23年暑期教师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第三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等。通过学习与交流,教师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政治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
艺术课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艺术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一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12门课程,如《中国画》《中外建筑史》《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医学环艺设计学》等,其中,《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为全校各专业公共艺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设计、合唱与指挥、基础乐理、美术、器乐、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等,较好地满足了医学生在艺术教育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学期《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两门公共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课堂让学生在线学习;线下课堂丰富成果展示,通过作品鉴赏分享、团队合作唱红歌、传统绘画的再创作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课程思政育人的途径,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申报党建创新特色项目,达到党建与思政教育协调育人效果。三是创新线上课堂。注重学习通平台课程思政的融入,线上课程设立课程思政专栏,选取课程思政案例,充分发挥美术及音乐作品的育人功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画、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结合“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方法体现画家们在艺术创作追求完美与极致以及画家们的爱国情怀;探讨红色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以及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将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融入线上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医学相融合的学科背景,拓宽音乐知识视野。四是加强集体备课。人文艺术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做好线上教学准备工作,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课堂氛围的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引导、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等情况进行重点评价,与授课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以推进整体教学质量提升。五是积极参加教学竞赛。人文艺术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比赛为契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艺术教育整体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树立科研意识,努力提升科研水平
人文艺术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科研专题讲座、培训,在学习中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1项、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1项,校级党建创新特色项目1项。申报省级教育规划课题1项。并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教学改革学术论文2篇。
四、开展多彩社团活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社团活动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有各类学生社团41个,共开展活动360余场,吸引30000余人次参与。其中,文化体育类的社团有书画协会、摄影协会、KOD街舞协会、器乐协会、古典音乐协会、巧手创艺协会、弈风棋社、校合唱团等27个,开展了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剪纸及手工作坊等系列艺术活动,同时面向学生开展了多次的教学与实践,使参加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能力。如:器乐协会举办的晴天音乐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音乐才华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发挥艺术阵地优势,助推特色活动建设
1.依托赏石文化,推进美育实践教学。发挥石文化展示馆的育人优势,开展美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9月至10月期间,组织2023级本科学生、研究生参观石文化展示馆,进行第二课堂的美育实践教学;开展以“赏石文化与医学美育”为主题的赏石题名比赛,比赛收到题名1608个,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20名。石文化展示馆全年共接待校内外参观人次4108人,讲解82场。
2.医学+美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结合医学院校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将医学知识与绘画、歌曲紧密结合。解剖医学协会举办解剖绘画大赛,通过绘画发现解剖之美、医学之美、生命之美,激发同学探求医学知识的热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以及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物化学教研室举办生化歌曲大赛,通过学生的歌声推开生化之窗,以绚丽的歌喉乘着梦想的航帆轻轻荡漾,为美丽的音符插上生化的翅膀展翅翱翔。生化知识与音符的碰撞,激发了学生们努力学习与创新的热情。
3.文艺名家进校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社科学院、共青团赣南医学院委员会共同邀请著名二胡演奏家胡大春来学校开展“美育通识课——弦在心上”专题讲座。学生通过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器乐二胡的发展史,欣赏了二胡经典音乐作品等,树立了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提升了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发展。
六、工作展望
1.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美育课程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如画展、音乐会、舞台剧等。通过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2.开展多样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开展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注重融入时代特征,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改善艺术氛围,激发同学们的艺术热情和参与度,更好地推动我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3.改善艺术教育设施,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根据艺术教育的需要,建设相应设施,满足不同艺术形式的教学需求,如增添智能化美育教室、改善大学生艺术活动场馆设施等,以良好的环境设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23年10月24日